杨国存:母亲的手擀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母亲的手擀面

杨国存



每当吃面条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母亲做的手擀面。母亲虽去世3年多了,但吃她亲手做的手擀面的生活片段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我们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基本上是面条、馍。我的家乡不产稻谷,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闲钱买大米,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吃上了大米。那时吃粮定量,一年的口粮70%以上是粗粮,即红薯干、高粱、玉米,只有30%的白面。平时吃面条都是粗粮杂面条,杂面条必须加榆皮面,否则太松散擀不成,加上榆皮面就筋道了。只有来了客人或者家里有人过生日,才能饱饱口福吃顿白面面条。最令我难忘的是生日那天吃母亲做的手擀面。生日吃面条是长寿面,同时碗里还会加上两个荷包蛋,意思是滚滚运,是一种吉祥的说法。生日那天,我总是迫不及待地从母亲手中接过盛着手擀面的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时往往眼馋肚里饱,吃饱了总是还想吃,因为一年中只有这么一天,因此总是把自己的肚子吃得圆鼓鼓的。最有意思的是,刚过罢生日就盼望明年的生日快点到来,不为什么,就是盼望再美滋滋地吃顿母亲做的手擀面。盼望的日子总是那么久远,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一年啊,这一年不知道要胜过现在的多少年。那时的白面面条也不像现在的有肉丝面、鸡蛋西红柿面等,同时配料应有尽有,而是清汤葱花面,那是我觉得最美的午餐了,端起面碗便会海吃一顿,那气势仿佛要气吞饭碗一样。当时年纪小不懂事,加之天天饥肠辘辘, 饥饿难耐,所以吃面条总是不顾人。第一碗是大人盛的,随便端,后来自己盛时背着口诀:“上撇下捞不喝中心汤。”意思是用勺子撇上面的葱花,用筷子捞锅底的面条。



我喜欢看母亲擀面条,觉得那是一种艺术享受。只见她从面缸里舀了两瓢面,倒在面盆里,左手不断搅拌,右手用瓢一点一点地加水。俗话说得好,软面饺子硬面汤,因此面要和得硬。母亲把和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地揉,揉得面筋道柔软了,再用擀面杖来回滚压面团,只见面团由厚变薄,由小到大,很快面团就魔术般地成为大小形同中等锅盖且厚度均匀的薄面片。母亲把薄面片一折一叠,均匀地用刀切割,就做成了手擀面。


我特别喜欢听母亲擀面条时唱的小曲:“轻轻地揉,慢慢地按,拿起擀杖一大片,擀得薄,切得细,提起来,一根线,下到锅里骨碌碌转,捞到碗里赛丝线。”母亲擀的面条还没有下锅,我仿佛已嗅到了浓浓的面条的香味了。母亲做饭也有口诀:“三滚饺子两滚面,疙瘩就那一大串。”面条只需要两滚。看着碗里热气腾腾、散发着诱人香味的面条,总是让我垂涎欲滴。



前些年回老家看望母亲,虽然她老人家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可她还是坚持要给我做手擀面吃。平时吃面条都是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我总是吃两碗,因为吃起来特别有滋味,那种筋道柔和的口感让我久久回味,久久怀想……


如今,再想吃到母亲做的手擀面已不可能了,母亲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做的手擀面只能成为我的一种回忆和怀念。



杨国存,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大寨村人,内黄县卫计委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出版散文集《散落的花瓣》《一亩心田》,参与老区《革命故事》《革命人物》《走进内黄》系列丛书的编写工作。


推荐阅读

李茂唤:背着家上路

向群召:三块红瓦

梅莓:儿童诗十二首

杨国存:村里的铁匠炉

杨国存:随时光远去的货郎






《乡土作家》公众平台

湖北省咸宁市文联主办

  投稿邮箱:398436828@qq.com

关注覆盖全国各省市(包括港澳台)及海外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