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文献·资讯】周韶华先生《荆楚狂歌》系列作品捐赠仪式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周韶华先生《荆楚狂歌》系列作品

捐赠仪式


6月29日下午,周韶华先生《荆楚狂歌》系列作品捐赠仪式在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大厅举行。在捐赠仪式上,著名艺术家周韶华先生向湖北省人民政府捐赠具有浓郁荆楚文化特色的《荆楚狂歌》系列中国画作品共计55幅。


周韶华先生是中国水墨画坛的革新大家、中国现代水墨画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中国当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画大家,是气势画派的开宗创派者。60多年来,周韶华先生坚持以现实生活为“艺术现场”,不断探索中国画的现代形态,其作品沉雄博大、格局开阔、气象万千,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与中国气派,充分显示出“大美”的中国传统美学追求。60多年来,周韶华先生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作了《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黄河·长江·大海》、《国风归来》等系列作品,发表《全方位关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重要艺术创新理论,出版《大河寻源记》、《抱一集》、《感悟中国画学体系》等文集,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韶华《谐和天地之二》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周韶华《楚凤祥舞之二》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周韶华《兽·灵物·仙境》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周韶华《鹿头凤颈勺》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周韶华《红黑交响》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周韶华《凤鹿呈祥》  纸本水墨  96cm×90cm  2006年


此次周韶华先生捐赠的《荆楚狂歌》系列中国画作品,共计55幅,围绕楚文化主题,表现了艺术家对古代长江文明的追慕,对先秦荆楚文化的求索。其中,既有对老庄哲学的视觉解读(如《澄怀观道》、《逍遥游》、《庄子·秋水》),也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神交与赞美(如《辞之文》、《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沉江——悼屈原》),更有对万古长江和荆楚先民的怀恋与歌颂(如《山河沧桑》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写实与写意兼备,展示了荆楚文化的天地之道,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与时代精神相匹配的大美艺术。


2015年以来,周韶华先生表示自己已在湖北工作生活60多年,希望向省政府捐赠部分作品,以回馈湖北人民多年的关爱与培养。湖北省文化厅、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积极回应,经沟通协商并报请省政府同意,周韶华先生的《荆楚狂歌》系列中国画捐赠作品由湖北省博物馆代为收藏,并在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中辟专馆陈列展出,充分发挥作品应有价值。(湖北省文化厅供稿  通讯员王梦周)

 

副省长郭生练为周韶华先生颁发捐赠荣誉证书


捐赠仪式现场


嘉宾合影


《荆楚狂歌》系列作品

专家评论摘要

 

冯天瑜   武汉大学教授

不同于《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诸系列的人物隐藏于器物具象背后,《荆楚狂歌》系列的相当篇幅把人物直接推至画面,我们看到:提出“道生万物”的老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创楚骚神韵的屈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荆楚文化还可以选出不少卓异者,然以上四子分别是楚八百年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的顶级代表,置之中国乃至世界也是上乘人选。

而以楚兵器上的勾喙寓意庄王意欲“问鼎中原”,以楚兵器上铸造的腰缠蟒蛇、手执夔龙、脚踩日月的羽人表现屈赋《国殇》的勇武精神,更是神来之笔,余以为,这才是周氏状人、写史的优长所在,《荆楚狂歌》系列绝大多数画幅都是使用的这种比兴手法:

以编钟支架的扛鼎力士群像,象征楚人举国一致的意志;

以充当灵魂守护者的彩绘方相士,反映楚人魂魄二元的观念;

以鹿角林立表现楚人镇邪逐怪、驱暴安良的诉求;

用群凤朝阳展示楚人的凤火崇拜及对“大乐与天地同和”境界的追求;

周氏乃山东大汉,其精神更以宏阔、壮伟为指归,他的艺术追求是大美,也即孟夫子所谓“至大至刚,充实之谓美”。这就决定了,周氏并未着意于承接元明清文人画淡泊素雅、微妙纤美的格调,而直溯先秦两汉雄风;周氏的用心处不在调理琴瑟作雅乐,而在奋力击撞黄钟大吕,引发金声玉振。如此,遂有仰韶彩陶的粗豪线条、西汉霍去病墓的雄健石雕、楚漆器飞凤与蟠龙共舞的造形收其篇幅,将古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及开疆拓远的伟岸精神融为画魂。

 

莫  言    著名作家

周先生的这些大作,契合了传统和现代,融合了东方和西方;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是写实的,更是写意的;是具体的,更是象征的;是理性的,更是感悟的。它们共同传达了人类和自然之间那样一种健康和谐的美妙关系。他的画里有红陶,有青铜,有黑铁,有黄釉,有汉简,有魏碑,有丝绸,有棉麻。是浑然一体的交响乐;是行星运行般的舒缓与疾速、沉重与轻盈;是光与色、线与面的统一;是一种开天辟地般的英雄气概。已经不仅仅是气韵生动了,是气吞云梦,气壮山河,气冲牛斗。是“文起八代之衰”般的雄风,是这个山河的写照,是与这个时代的精神相匹配的壮美艺术。

我感到周先生这个系列,是又一次超越。与此前的作品相比,这个系列的整体风格是内敛的。尤其是那四十幅小品,圆融平衡,如幻如梦。黑与红的色彩,既是对抗,又是互补,构成了端庄凝重之美。器物鸟兽,既是尘世的,又是仙界的。总体上营造出一种伟大的和谐。这不仅是楚人的理想,更是周先生的理想吧。正如周先生释画文所道:“变狰狞为和善,改禁锢为自由,生命至上,自由至上,是楚艺术的伟大主题。”这岂止是楚艺术的伟大主题,这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

                                           

徐勇民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在韶华先生这一批新作的大尺度画面中,呈现出了率真的写意手法,图式表现因素更加纯粹。人形与器物的造型在画面构建中出现了较之以前更为硬朗的边缘线,在直接还原的形态刻画中,皴、擦、提、按,繁繁复复,形质相合,技法表现来得更为真切,挥写出了时光刻出的斑驳与厚泽,使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彷佛在注视、抚摸、表现这些瑰宝时击发出的心灵震颤。

欣赏韶华先生画作,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阔斧利刃般畅快的表现,笔随神游,自如的挥写中渲泻出在盛世中积蓄着的精神力量。很自然,导引我们进入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思考。 

 

毛时安      文艺评论家 

我们看到今天的作品中,对于荆楚文化,对大量文化的钻研,同时我觉得他从汉唐、荆楚,从文化上有情有独钟的关注。这次他的作品,我们经常讲伟大、崇高、恢弘,在周韶华的作品当中,这些特殊的,中国画很难达到的迹象,在周韶华的作品当中体现了。他的作品随着20年的推移,我们可以说至少前无古人,在中国画中我们还没有看到这样的气势,这样的拥抱时代,拥抱自己先祖文化的气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有自我的超越,通过人格的修炼,对自己进行超越。这个我们从大河寻源,到仰韶,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不断突破,“汉唐雄风”在上海展出过,从“汉唐雄风”到“荆楚狂歌”,可以看到对先祖文化的感受。所以我们看到“屈原”,看到他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的成果   

  

王宏建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

如果说,以往的《大河寻源》、《汉唐雄风》等系列画展是画家对古代黄河文化的体验,对汉唐文化的感悟;那么,这批画作则是这位不知疲倦的艺术老人对古代长江文化的追慕,对先秦荆楚文化求索与光大。其中,有对老、庄哲学的视觉解读(如《澄怀观道》、《逍遥游》、《庄子·秋水》),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神交与赞美(如《辞之文》、《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沉江——悼屈原》),也有对万古长江和生活在长江边的荆楚先民的怀恋与歌颂(如《山河沧桑》等)。

周韶华先生再次以其新作的大画,为首都文化界展现了他在新世纪的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荆楚狂歌》画展所启示的,是荆楚文化的天地之道,是荆楚先人与画家的天地通流。看了这个画展,人们不能不深深感慨:巍巍乎,大哉“荆楚”!

      

邵学海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周韶华借狂人歌笑孔丘的典故,体现了他艺术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方式,即在艺术活动中追求虚、静、明的精神状态,排除实用的功利的考虑,提倡“梓庆削虡”的无名、无功、无己之精神,在“臣将为柱”时,“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由此获得审美心胸,实现对“道”的观照。其作品《逍遥游》特别生动地表现了庄子这一审美情状,或者说描绘出周韶华自身由心斋、坐忘而所追慕的“御风而行”、“游于无穷”的快乐与解放的状态:一躯怡然的姿势,一幅超脱得失的神情,一个令人愉悦而神往的天地宇宙构成画面,表现出周韶华对“道”的认识与理解,寄寓了他希望与宇宙无间,同天地合和的精神追求。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