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份”成为屡试不爽的吸睛卖点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10 01:09:52

1967年4月22日,宾夕法尼亚州尤宁敦市的一家麦当劳加盟商Jim Delligatti卖出了第一个巨无霸。


没想到,这个由他发明的双层汉堡新产品很受顾客喜欢,迅速成为这家麦当劳的销量支柱,给麦当劳带来巨大的成功,甚至成为美国象征的一部分。


50年过去了,“巨无霸”一直作为麦当劳的旗舰产品在全世界销售。在中国,吃巨无霸汉堡一度是一种新奇体验,现在也是主力产品,围绕巨无霸的营销持续不断。


i优铺认为,对于“巨大”、“超大份”的卖点,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都是最能击中消费者心中购买欲望的利箭,也是餐饮界屡试不爽的吸睛王,即使在如今崇尚健康饮食、适度消费的大环境下,同样具有高效的营销效果,至于怎么打好“超大份”产品这张牌,也更加考验经营者的智慧。


风行50年的持续爆品,麦当劳的“巨无霸”


汉堡王的出现,正是美国快餐业快速增长、竞争激烈的时候。当时,麦当劳还落后于汉堡王Burger King,汉堡王以“汉堡越大,汉堡越好”、“请用双手拿”的广告语来宣传自己的皇堡(Whopper)。


为了打败同期的Whopper大汉堡,特许加盟商之一的Delligatti花了几周时间研究专门用于新口味的酱料,并在他的坚持下,麦当劳才同意在他的店里试一试。


其它配料可以通过当时的广告词得知:“双层牛肉巨无霸,酱汁洋葱夹青瓜,吉士生菜加芝麻,人人吃过笑哈哈。”


广告部门的作用的确不可忽视。一开始巨无霸还不叫巨无霸,而是“贵族”(the Aristocrat)和“蓝丝带汉堡”(the Blue Ribbon Burger)这样斯文的名字。最后麦当劳广告部门的秘书Esther Glickstein Rose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名字:Big Mac。

巨无霸推出之后大受欢迎,Delligatti的麦当劳销量上涨了12%,麦当劳因此同意Delligatti在他的另外几家麦当劳餐厅里推行巨无霸,获得了同样的结果。然后又在美国的其它地方测试巨无霸,依然卖得很好。


麦当劳在宾州经营的47个加盟店的营业额直线上升。1968年,麦当劳把巨无霸加进了它在全国各地的连锁店的菜单上。


因为巨无霸销售范围广,产品又足够标准化,其价格还成为了一种经济衡量指标——1986年9月的《经济学人》推出了“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来比较每个国家的货币竞争力。


据麦当劳统计,在巨无霸汉堡诞生40周年时,其全球销量大概是5.5亿个,每秒钟卖出17个,是不折不扣的持续爆款。


50年过去了,巨无霸还在,但为了让它更加年轻,麦当劳也在不断出更多的花招,比如增加两种不同型号的巨无霸:小巨无霸(Mac Jr)和巨型巨无霸(Grand Mac),后者有两层更大的肉饼。



时代在发生变化,消费诉求也更加多元化,但如今人们购买巨无霸,却依然在寻找“超大份”、“肉厚料多”带来的惊喜感和满足感。


而这种大份量满足感一旦失去,副作用也显而易见。在中国,巨无霸如今在用料上缩水,被顾客指责“跟普通汉堡一样大”、“一个根本吃不饱”,大大影响了巨无霸和麦当劳的品牌,原先的营销价值也渐渐消失了。


而汉堡王的“超大汉堡”则逐渐把这个优势夺了回来——升级后的皇堡Big King比巨无霸大了一圈,于是一提起大汉堡,不再是麦当劳巨无霸,而是汉堡王的更让消费者觉得名副其实。


最终,业界最大汉堡之争,争的不是谁家的汉堡更大,而是更大汉堡带来的营销效果和品牌效应。


日本快餐界盛行“超大份”,是刺激购买欲第一大原则


超大份的巨无霸汉堡出现在美国很好理解,欧美人对于食物份量的追求跟他们的饮食习惯是一致的。然而其它地域,比如亚洲,特别是以精简饮食著称的日本,对于超大份可就没那么欢迎了吧?


事实却是,日本的快餐店常常用超大份作为招牌菜品推出,并且十分受民众欢迎。如今超大份已经是日本餐饮界中奉行的刺激购买欲首要原则。


被称为“东大生御用拉面店”的“千里眼”拉面,被厚厚的豆芽菜和肉片覆盖,只需1000日元左右。



福岛县白河市的Asunaro食堂的巨无霸炸猪排盖饭,价格为2580日元,盖饭上的鸡蛋炸猪排份量是一般的6倍左右;东京早稻田的“肉丼”餐厅,为满足生活费有限的大学生制作的超大份牛肉盖饭,视觉效果更是惊奇。



有趣的是,这些推出巨星餐的餐厅,对于吃完一份餐的客人会有奖励,而对于没吃完的,还会有惩罚。


比如东京市郊的荞麦面店“福六十”的名吃“特大巨无霸炸虾盖饭”(3980日元)使用了大个头的大虾和大量的蔬菜天妇罗;“巨无霸散寿司”Matsukura(3560日元)在约700克的醋米饭上盛满了各种海鲜——如果能吃干净,客人就能领取价值800日元的餐券。



位于京都市繁华街区的Karafune屋咖啡三条本店的“巨无霸百汇”(10000日元)是6-10个人的份量,需要提前3天预订,里面放入了各种时令水果以及意大利产奶油,全部吃完的顾客可以拍张照片作为纪念挂在墙上。


而一份700日元的火山酱油拉面,面条的分量是12斤,挑战成功者可以永久免费吃这家的酱油拉面,而吃剩下了的话,则要罚款2000日元。



超大号巨型食物的出现,和日本讲究精致、量少的饮食文化习惯完全相左,但这种强烈的反差却在商业上取得极高的关注度,巨型餐食都成为了各自餐厅的明星食物。


靠“超大份”赚钱只是一种思路,靠它吸睛才是高招


小编注意到,日本快餐店推行巨型餐从2010年左右就开始了,至今有很多已经成为名品,并且不断有新品诞生,菜单中有几个“巨无霸”已经成为许多快餐厅的常态。


从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来看,巨型餐份量大,价格也高,并不是赔钱买卖。但很多餐厅都是以“挑战”的角度推出的这些特型产品,随着挑战成功人数不断增多,商家还会继续加量但不加价,所以卖得越多、赔得越多的情况也是有的。


此时,单份餐是赚是赔已经不重要,商家期待的并非一餐的收益,而是巨型餐让顾客产生好奇感,进而带来的广告效应。


除此之外,就是挑战本身的成就感。很多食客是为了挑战而来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成为社交话题。不论是挑战成功了一份“超级盖饭”还是挑战失败被罚了钱,在对用餐社交价值越来越明显的当下,绝对都是极好的素材。


即使没有赏罚,超大份也自带聚焦光环,视觉效果惊人的“巨无霸”往往能够霸屏顾客的朋友圈。


超大份带来的流量效应也早已经影响了国内餐饮人,海鲜巨轮、巨人披萨、巨无霸羊肉串、XXLsize冰淇淋、超大号麻球、巨型油条……



传统上,巨型食物也都出现在宴请、聚会餐饮中,顺德有名的“四人抬大鱼”就是传统的“巨无霸”大菜,里面荤素搭配,包含大头鱼、扇贝、鲍鱼、虾和各种蔬菜,菜上桌时店家要让四个伙计抬上来,还要敲锣打鼓,很有助兴气氛。


这些超大份餐品,有的仅在特殊时段供应,有的则是餐厅的招牌菜长期列入菜单,最终的目的,都是吸引消费者关注,营造用餐气氛,带动更多的消费。


不过,要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首先“巨无霸”要足够大,端上桌时要能调动起客人的兴奋感,其次本身的美味还是要保证的。至于怎么花式营销,就要充分结合餐品的特色和餐厅整体的定位。


麦当劳把“超大份”这张牌打了50年,已经证明特大份量餐食对快餐店提升整体经营的奇效,日本快餐业则已经进入利用“巨无霸”做营销的新阶段。国内目前还没有特别典型的案例,不过各种尝试已经开始,谁将成为新一代“巨无霸”,将会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其实超级巨无霸也并非必须,只要从保证充足分量这一点做起,就可以比竞争者有优势了。




打赏经济蛋糕很大,餐厅引入“打赏制”矛盾几何?


近期,有关“打赏”的争端和新奇事不断。


一个月前,苹果封杀微信打赏功能,引发一阵喧闹。而就在本月22日,苹果扩大了波及范围,向同样具备打赏功能的社交APP也发出禁用通知,如果继续使用打赏功能,苹果会同样对每一笔消费抽取30%的分成——这个消息再次震动互联网圈。


虽然钱数并不算多,但打赏机制的确已经深入移动互联网世界,每个人拿起手机,就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内容点赞打赏,这种消费习惯一旦养成,又将成为互联网创造出的一块新蛋糕。


餐饮业早就有“打赏”,不过是另一种提法,给小费。


小费制在欧美甚至东南亚国家很常见,但在中国却是个新鲜事物,不过,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进入大众的生活,通过手机程序打赏已经司空见惯。


内容平台为自媒体推出打赏功能,服务业的打赏风也开始了,一些商家已经在鼓励顾客付小费这件事上做了很久。



比如最早一批实践扫码打赏的餐饮先驱品牌“很久以前”,现在其员工的工服上还保留着打赏二维码,只是现在不能主动询问是否可以打赏,而是全凭顾客乐意。


但更多餐厅则是从最近才开始推行扫码打赏,并且引来一阵探讨——面对顾客担忧“不打赏就给菜品里吐口水怎么办?”,到底要不要引入打赏制、怎么设计好打赏规则,经营者要考虑的矛盾和问题还要更多。


矛盾一:打赏机制扎眼VS小费文化缺失


对服务人员进行打赏,不管是以现金形式,还是扫码支付,对于国人来说接受度都还很低。这也就是扫码打赏看起来扎眼、推广起来有难度的头一个原因。


有顾客就说:国外有付小费文化,大家给小费也都很自然,可国内吃饭并没有这种习惯,服务员来吆喝打赏,给有点不愿意,不给又有点尴尬,感觉是种骚扰。


这种感受非常普遍,大多数被服务员询问是否给小费的顾客,都有些不适应,服务人员挂着扎眼的二维码,即便不开口讨赏也会给消费者无形压力。


而在真的打赏的顾客中,抱以尝鲜心理、抹不开面子心理的比例很高,但内心其实很“不痛快”甚至是排斥。


商家积极推行打赏,为的是促进服务员的积极性,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在长期没有小费文化的中国,结果往往就是,服务员对打赏的顾客,自然会拿出良好的态度,而对没有打赏的顾客,服务多少就冷淡下来,甚至服务恶劣也不足为奇。



本质上,西方社会是认可了这种规则的。


西方的小费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其服务人员的收入结构,基本工资只有很低的一部分,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小费。


而店家自然是默认了这种规则,不付小费等于不发工资,等于可以不服务;不付小费是不道德的,服务不到位是天经地义的。


事实上,这也是西方大多数普通人很少去提供服务员服务的餐厅吃饭的原因,他们选择的更多是快餐厅,那里基本不会因为不给小费就态度不佳。


对辛苦挣钱的人来说,多余的付出是一个负担,普通人消费的是实惠,更愿意消费的是产品而不是服务,面对小费制度,大多数普通人选择的是退避。


在中国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对大多数国人而言,“给小费”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大众餐厅,顾客消费的主要还是产品,服务能做到让自己正常用餐就好,服务细致、积极可亲是锦上添花,可以促进顾客再次前来消费,但如果要额外为服务付费,必然会流失一部分顾客。


小编认为,如果还是要引入打赏制,商家就要营造愉快的打赏气氛,降低陌生文化给顾客带来的不适。


矛盾二:打赏提升服务积极性VS不打赏的顾客被差别对待


伴随着顾客的犹豫和尴尬而来的,就是打赏可能造成的差异化对待。

打赏制度得以在服务行业实施的直接动因,就是其提升服务水平的效果。管理者会认为,人的服务是无法标准化的,一个餐厅服务员只要帮客人点菜、传菜、结账就可以认为完成了服务,但却并不是客人消费是否愉快的依据。



服务员是否热情、是否微笑等一些细节才是关键,但却难以衡量和监督。所以要想提高服务水平,首先应该激发服务者的积极性,而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打赏,就是一个可以让顾客参与的激励方式。


而在顾客看来,虽然不是强制扫码,但一旦有了这个机制,消费过程中就多了一层顾虑。


餐饮商家在推行打赏时会打出“对我们的服务满意,请打赏”的提示,那么顾客不主动打赏,就可以视作默认为“不满意”,但事实上服务员的工作态度还是合格的,顾客也并没有特别不满的地方,这种“默认”就显得十分尴尬,让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隔起一道无形的墙。


甚至有观点认为,西方的小费制激发了从业人员“势利眼”的技能——服务人员不练就一双“势利眼”,分辨不出谁会给小费,把时间和劳动用在这些顾客身上,就会陷入贫穷生活,即使本来很善良的人也会变得刻薄无情。


这种情况看起来虽然极端,但却是西方小费制发展到后来的结果,西方已经有许多抵制小费文化的声音出现。


而在当下的中国,服务员通过“扫码打赏”每月可有几百到千元的增收,利益驱使最有效,服务员对“打赏”的追求就必然导致差异化服务,最终导致顾客享受平常水准服务成本增加。

 

如果还是要引入打赏制,商家就要控制打赏额度,同时设置投诉反馈机制,赏罚结合,服务不好遭到投诉也会受到处罚。



矛盾三:打赏是餐厅转嫁责任VS打赏本来就对顾客有吸引力


从根本上讲,餐饮服务人员的流动性极强,很难对其工作有热爱和忠诚性,人员的素质更是良莠不齐。在这种现实下,能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约束的只能是店家。


在小费制度的西方,店家支付服务员的工资极低,只够最低生活保障,服务员想要获得更多的报酬,就不得不在顾客身上下功夫。


但是,如果餐厅有着良好文化,给员工合理报酬,就并不需要通过小费来激励员工积极性。虽然小费让老板的开支少了,但成本却转嫁到了顾客身上。


在中国,服务员收入同样比较低,难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所以,如今的“扫码打赏”,一定程度上也是商家把自己的管理、支付责任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则会认为,服务费本来就包含在了餐饮费用里,不应再额外支付,给服务打赏,应该是商家内部的激励,而不应该让消费者买单。


但人力成本高已经是餐饮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之一,现有的工资水平已经让很多餐饮企业不堪负重,再涨工资更难以招架,打赏制的确可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有异议的顾客,如果打赏本身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对顾客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打赏未尝不能继续推行。



小编注意到,现在已经出现提供打赏解决方案的创业公司,切入餐饮业场景化打赏,但定位是更加重视服务的中高端餐饮机构,服务员每收入100元,平台会抽成3元钱。


不过实行“打赏制”的除了像海底捞、西贝这样的知名中档餐厅,大多都是连锁餐厅。


让顾客发自内心真正愿意打赏,就要创造这样的场景,真正让员工与顾客直接建立联系,突破了传统餐厅中员工、顾客、老板间的三角关系,老板不再需要紧盯着员工的一言一行,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服务顾客,为餐厅创收,实现了“除掉老板”的终极目标。


如果还是要引入打赏制,商家就要以激励员工提升服务为初衷,设置打赏同时引入点赞评价功能,得赞多者并行企业内部打赏奖励。

餐厅的高人气是由受欢迎的菜品、舒适的环境、完善的细节配套和高品质的服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服务的满意只是消费体验中的一个环节,让顾客给服务金钱奖赏切忌用力过猛,否则适得其反。


但扫码打赏的“外部考核机制”对餐厅管理的积极意义也不能抹杀。服务员是否是以优质的服务来获取顾客自愿打赏,关系到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能否真正提升,企业不能因为打赏就放弃员工培训和设置激励制度。

祝大朋友小朋友
儿童节快乐!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精品商铺推荐》栏目是小编和团队的小伙伴一起经过严格挑选并且都是实地考察过的精品商铺,能入选到本栏目的商铺都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商铺必须都是在社区居民集中的沿街商铺

2、商铺的产权信息清晰,不存在有纠纷,保证入驻商家的自主经营权利不受侵害

3、商铺的拥有者,信息清晰,没有中介机构,小编也不收任何费用



上海普陀区华侨城底商出租:


位置:上海市新会路241号近西康路


周边商家:兴业银行、指尖花语、宇阳财富、辣嘴火锅、光明便利、链家、罗森便利店


周边居民:华侨城、白玉坊、恒达公寓、同德公寓、静安晶华园


周边商务:冠龙大厦、宝都大厦、维多利广场、大自鸣钟广场


店铺面积:75平


店铺展示:门宽7米、四个展示面


店铺停车:停车位充足(需另付停车费)


建议业态:宠物店、干洗店、便利店、水果店等零售业(不接受餐饮)


联系电话:18917023639  童先生 (欢迎中介朋友中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