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3亿美元加码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04 14:40:52

智能库区管理

自动驾驶落地难,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从 年开始自动驾驶公司就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而资本的狂热也进一步助推了行业的快速增长,然而现实却并没有朝着资本设想的方向去走,技术、法规、政策等都是促使自动驾驶没有办法在普通消费领域大规模落地的原因。

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商业化难导致的自动驾驶连锁反应一度被看作是即将破裂的泡沫,从 年开始资本开始趋于冷静,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也开始陷入融资难的问题。

根据公开数据查询,从完成融资企业数量来看,融资难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年中国自动驾驶零部件和解决方案公司共有 33 家完成融资,而到了 年却只有 25 家,减少了 8 家。

而且由于完全自动驾驶落地难,中国自动驾驶开始向短期可商业化的特定场景下自动驾驶转变,从而也促使了大量的融资资金也开始从 L4 及以上的解决方案公司向自动驾驶细分产业零部件供应商集中。

自动驾驶公司特别是初创公司,在最近的两年也逐渐开始体现出差异化,到底是坚持做 L4 级别及以上方案解决商还是转变思路做传感器零部件供应商,这也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生死。毫无疑问坚持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是大厂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但在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滴滴」。其实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就算在未来实现了全自动驾驶的完全落地,从商业模式本身来讲,那就是变异版的「滴滴」,区别在于是自己运营车队,还是合作运营汽车。

从进入 2020 年后的自动驾驶融资来看,强者愈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先是 Waymo、小马智行、驭势科技等获得战略投资,而就在 3 月 24 日有外媒报道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获得软银的战略投资,由此可见资本也开始向自动驾驶头部集中。

滴滴自动驾驶的首笔融资

3 月 24 日消息,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报道,滴滴即将敲定一笔新的融资,软银牵头向滴滴自动驾驶子公司投资 3 亿美元。这是软银第四次加码投资滴滴,也是滴滴把自动驾驶部门独立出来,软银第一次对这个子公司战略投资。受疫情疫情影响整个公共交通的使用出现大幅萎缩,根据滴滴官方数据,滴滴的出行业务 2020 年 1 月至 2 月的订单量已经下降 80%,虽然目前有所回升但整体距离正常水平还有距离。

这就导致烧钱的自动驾驶业务不能再仅仅依靠母公司滴滴喂养,和 Waymo 一样开启独立融资是短期以及长远的发展趋势。

而软银方面对自动驾驶的投资是执着的,据悉软银周一宣布,将出售 410 亿美元的资产,来缓解自身的债务压力,而且还为回购股票提供资金支持。软银的现状也不好过,投资的出行公司 Uber、连锁酒店 OYO 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出现了业务的下滑。

Wework,去年 IPO 失败,估值大幅下滑,导致软银股价单日下滑近 12%。而且软银表示可能会退出对 WeWork 的股票收购计划。投资上的失利,对软银集团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即使是这样软银对于科技领域的投资依然没有松懈,依然筹集了 50 亿美元,用于投资初创科技公司。此次投资滴滴自动驾驶的资金,就是这 50 亿美元中的一部分。

尽管疫情对滴滴的核心业务影响甚大,但从目前来看软银的这笔投资的使用只会在自动驾驶研发上面。

为什么软银偏爱滴滴

软银偏爱科技企业在行业内早已无人不知,但在中国单说自动驾驶或者说出行领域为什么偏爱滴滴。

要知道滴滴当年的几次大战,也正是因为软银的加入,才使战局出现了天平的倾斜,根据滴滴披露融资消息,软银前三次已向滴滴出行投资了约 90 亿美元,再加上这次的自动驾驶单项的 3 亿美元,软银近百亿美元押宝了滴滴。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自动驾驶的发展终极形态就是全自动驾驶,但不管何种形态商业化是商业公司最终要最求的目的,此前也有行业人士说,自动驾驶领域看似入局者众多,但这也企业不是滴滴,也正在成为「滴滴」。这样的观点虽有偏驳但也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就是除了滴滴、Uber,其它自动驾驶企业越来越变成一级或者二级供应商了。

改变交通效率,是深层次的思考,软银投资阿里是因为阿里将会改变人的购物方式,而作为产业链的一级还是二级供应商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是否符合软银对未来的构想这是关键。软银想要的是这个领域的第一,所以滴滴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有的优势。

滴滴拥有强大的用户壁垒,滴滴既是 to B 型企业又是 to C 型,满足出租车公司与消费者两端需求,自动驾驶的分化可能导致新一轮的竞争开启,而滴滴庞大的用户基础可能会是,滴滴解决自动驾驶交通数据以及规划路径的天然优势。

年 8 月滴滴宣布,分拆自动驾驶业务成立「滴滴沃芽」子公司,并保持独立运营,软银的这笔投资也是滴滴沃芽成立以来首笔外部融资。

公开分拆自动驾驶业务后,滴滴在此方面一直动作频频。先是宣布获得上海自动驾驶路测牌照,携 L4 级自动驾驶车队高调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向民众开放体验。滴滴 CEO 程维更是亲自为自动驾驶站台,他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将加速推动滴滴自动驾驶在上海载人测试,邀请普通用户参与体验。

去年 9 月,滴滴自动驾驶公司 CEO 张博透露,公司在上海投放的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将达到 30 辆,订单距离可超过 10 公里。

此后,滴滴透露,与上汽、宝马一同获得上海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该牌照的获得意味着,此后滴滴可在上海城市道路中先行尝试功能化的载人应用。

滴滴沃芽也借助滴滴强大的出行平台,在现有的车辆上进行大规模的测试,软硬结合是滴滴的策略,滴滴曾公开表示,为旗下网约车安装摄像头数量已经达到了几十万的规模,目的就是收集更多路面以及特殊场景的路面数据,而这些数据也将为滴滴的自动驾驶提供学习依据。

目前,滴滴通过旗下网约车服务在中国 400 个城市每天提供多达 3000 万次的出行服务。按照每单保守 5 公里有效里程数据计算,一年下来的累计里程数超过 300 亿公里,这是特斯拉过去数年积累的 Autopilot 里程数的数十倍。

而且与 Waymo 不同的是,虽然世界公认 Waymo 在技术上的实力很强,但在短期商业化上依旧问题严重,滴滴打车是出行刚需,所以滴滴沃芽借助出行服务,实现前期数据积累和技术测试,中期检测运营模式与商业模式的探索,后期则是对模式的确定和等待法规等逐步开展载人服务等,实现出行与自动驾驶全周期的协同效应。

滴滴的生态版图

对于外界而言,滴滴好像就是一家打车软件公司,但其实滴滴早已蜕去了单一打车的业务模式,根据基础出行服务衍生出来的业务就已经触及到了汽车金融、汽车电商、汽车后市场,这还只是国内业务。

在看其全球业务,滴滴连续投资了东南亚出行公司 Grab、南亚出行公司 Ola、欧非出行公司 Taxify、美国出行公司 Lyft;收购了巴西打车平台 99;与中东北非出行平台 Careem/日本软银进行战略合作;在澳大利亚推出出行服务等。通过上述投资、并购或合作,滴滴基本的出行业务实现了全球覆盖。

而这些最大的好处,就是获取数据,虽然 Waymo 在美国已经接连开展了无人出租车、无人货运等业务,但都雷声大雨点小。而且 Waymo 要实现全国更多国家的路况测试,还需要当地政策的配合,但滴滴可以通过出行业务解决部分数据的收集。

其次是与整车企业的战略合作。自 年与大众传出绯闻之后,滴滴与各大车企之间的互动越发频繁,而 年 4 月份成立的「洪流联盟」可能是滴滴与各大车企之间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

滴滴宣称将与 31 家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车企。而后滴滴又先后与大众、丰田等单独成立合资公司以达到更为深度的合作。 年 9 月丰田还战略投资了滴滴。

以上是滴滴在现行阶段的业务版图,其实早在滴滴并购完优步中国的时候,滴滴 CEO 程维在独家电视专访中就表达了,出行业务的最终形态,其实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动驾驶业务服务,而滴滴要做的就是改变人的出行方式,提高交通运营效率,所以其实滴滴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动驾驶车辆运营商的目标。

支撑滴滴的还有重点建立的技术架构体系,这也是滴滴移动出行生态当中最重要的一环。从滴滴官网上,就能够发现,滴滴的技术体系包括「滴滴大脑」、「智慧交通」、「滴滴安全」、「人工智能实验室」及「智能驾驶」四大板块。其中,前三个板块更多的是为了支持其出行业务。

而后两个板块则主要支持其自动驾驶业务,在滴滴还没有分拆自动驾驶部门的时候,技术先行的就已经深入滴滴内部,光在 年的技术布局就已见雏型。

❐ 年 1 月 26 日,滴滴宣布在加州山景城成立 AI Labs(人工智能实验室),以加大人工智能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吸引科研人才;

❐  年 3 月,滴滴出行宣布其美国研究院 DiDi Labs 正式成立;

❐  年 8 月,滴滴和 Udacity 举办了一次自动驾驶测试车挑战赛;

❐  年 11 月,滴滴选择于硅谷山景城开启新园区,并公示其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大数据和智慧交通、智能出行等方面的研发;

❐  年 11 月,滴滴成立地图公司「滴图科技」,注册资金为 500 万人民币,高精地图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意义非常的重大。高精地图可以延伸传感器的感知范围,为高速行驶的自动驾驶测试车定位、感知和决策提供路况信息支持,提供安全保障。

底层技术仅仅是自动驾驶业务得以落地的一个方面,在其他方面滴滴同样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滴滴积累的海量的出行数据,通过合作滴滴还掌握了大量的交通基础信息数据。这些数据将为滴滴高精度地图等底层技术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甚至在中国滴滴有机会产于行业标准的制定,这是滴滴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由此可见,滴滴的生态版图越发清晰,通过滴滴出行平台面向海量用户,利用技术布局支撑衍生服务、基础出行服务以及未来自动驾驶服务。而出行服务作为先头兵,使其迅速占领市场,而自动驾驶业务决定着滴滴未来面对车企和产业企业能否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所以不难看出自动驾驶虽然在外界看来,滴滴表现得平淡无奇,但自动驾驶对于滴滴来说可能会是第二生命。

写在最后

软银的投资也反映出来了滴滴的价值,投资圈一直有着软银出品必属精品的桥段,软银在中国的名声应该就是投资阿里的成功,使得某个领域如果出现僵持不下的竞争,软银的入局基本标志着战争的结束。

软银偏爱出行领域,中国的滴滴、美国 Uber、印度 Ola,每个国家网约车巨头背后,软银的身影,如果说软银在科技领域的第一阶段投资是互联网,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科技出行领域。而目前谁都将有机会成为这个领域的「阿里」。而为什么偏爱滴滴,因为中国市场拥有着无限的想象力,而滴滴在中国的头部地位稳固。

对于滴滴而言,独立自动驾驶业务是上上策,与百度、Waymo 不同的是,依靠母公司输血对滴滴来说并不现实,此前滴滴创始人程维透露出的数据,滴滴成立到 年的时候,就已经亏损了 390 个亿,算上 年滴滴拿出的补贴,保守滴滴目前亏损已超 400 亿。

也就是说加上疫情的影响,滴滴可能真没钱再为滴滴沃芽输血,强如谷歌在 Waymo 身上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消耗都已经承受不了开启了外部融资,这一点滴滴明显采用了相同的策略。

外部资金可以降低滴滴集团财务风险,还可以释放团队的研发能力,更重要的是人多力量大,多元化的股东可以推动探索更多模式的可行性。

自动驾驶虽然目前玩家依然不少,但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和头部效应。经过了此前的产业调整,很多玩家虽然不承认但事实是已经成为了零部件供应商。而如滴滴、Uber、Waymo 等已经开始了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这几家融资情况来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赛道已经出现了头部效应。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