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食武昌鱼”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老朋友】请点击右上角按钮,把本条信息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去


作者:张一弓


1957年春——第一次畅游长江的次年,《诗刊》创刊号首次发表了的诗作,其中一首是《水调歌头•游泳》。
在诗中写道: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世人看了这首诗,才知道在武汉游了长江。
  姨父考证说,诗中的“长沙水”是有具体含义的。的随员告诉我,来武汉那天,先在长沙看了清水塘,。清水塘有一眼很有名的水井,他看清水塘的时候,又特意喝了这眼井里的“长沙水”,然后从那里乘汽车直奔机场,登上伊尔-14型飞机,飞抵汉口王家墩机场。姨父掐指计算,从长沙坐飞机到武汉,途中飞行了一个小时零一刻钟;从机场到江汉关码头上船,用了半个小时;下水游长江用了两个小时,从离开长沙清水塘,到中午用餐吃了清蒸鳊鱼,相隔五个多小时,所以说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那么,樊口鳊鱼何以成了“武昌鱼”呢?姨父说,这要感谢香港《大公报》的一位记者,是他替我们下了一番考证的工夫。不知道这位记者通过何种途径得知他是“万里长江横渡”的当事者,就带上的诗词找他“抢新闻”。当时,游长江属于内部机密,,他就毫不客气地“无可奉告”了。记者却一头钻到湖北省博物馆里查资料,还作了实地考察,一个月以后又来找他,喜滋滋地宣布考察成果说,“又食武昌鱼”的“武昌鱼”应为樊口鳊鱼。樊口古为鄂城管辖之地,鄂城古称武昌,故而樊口之鳊鱼亦即武昌鱼也。
  姨父说,还真叫这位记者说对了。当时,他只知道樊口鳊鱼最好吃,因为樊口是江、河、湖交界的闸口,里湖外江,此鱼在闸口上进进出出,兼得江、河、湖水的滋养,养了一身肥而细腻的好肉,特别是鱼头靠肚皮之间、脊背上的那块肉格外鲜嫩好吃。所以要去买最好的樊口鳊鱼做给吃,不料想从此成就了“武昌鱼”的历史地位和赫赫大名。
  四十六年以后的2002年秋天,,忽然想起了这位香港记者,他说,我很想念这位记者,却忘了他姓甚名谁、不知他身在何方。如能打听到他的下落,我一定要把第一次畅游长江的具体经过告诉他。比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就是后来建成、眼下还在使用的长江大桥,当时刚刚冒出来两三个桥墩。正是在桥墩下游下水的。“高峡出平湖”就是现在的三峡库区,首期蓄水高度为一百三十五米,这不就是“高峡出平湖”了嘛!不过,旅游者不必担心,神女峰没事,库区淹不住她。所以老人家说“神女应无恙”啊!老人家游着水,还想着长江大桥、三峡大坝的建设,还想着不要淹了神女峰,这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事情,所以要“当惊世界殊”了。
  姨父的考证并未到此结束,他又大发感慨地说,的诗句如今已得到历史的验证,樊口鳊鱼何以称为武昌鱼也已得到了有心人的考证,但是,是谁给做的武昌鱼?又是谁给把做好的武昌鱼端上餐桌的呢?这两个历史的空白只好由他来填补了。
  姨父用手指点着我的鼻子说,你记住,是厨师杨纯卿给做的“武昌鱼”,是清蒸。杨纯卿还带着一个打杂的下手,可惜我没能记住他的名字,这个小小的空白姑且存疑待考。杨纯卿的下手把鳊鱼开膛剖肚,拾掇得干干净净。杨纯卿再撒上一些姜丝,放上几颗豆豉,再放上一些不能为世人所知、具有极高的知识产权价值的上等作料,用只有他自己才晓得的适当火候蒸好以后,用椭圆形的盘子装上,把汤滗掉,再浇上一点点油,撒上一点点葱花。这时候,管理员金文俊、服务员吴素英已经把桌、椅、台布摆好、铺好了。给主席端盘子上菜的是吴素英,她做事手脚麻利,沉得住气,走路如一溜轻风。切记,摆台子、铺台布、端盘子是她和金文俊共同完成的历史使命。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