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笔触】路环之会 从四月初八谭公诞说起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17 01:21:44

路環的人情之美,遠勝其明媚風光。下週三2017年5月3日的「路環巡禮」是路環的盛大慶典,有空的話來路環看看吧!


路環,島城幽處。<攝:古Sir>

路環是甚麼?有人說那是一幀風景,是下午海風吹過的咖啡茶座,還有黃昏下的十月初五長堤;又有人說那是一段回憶,在村中長大的自己,還記得兒時造船廠裡的喧嘩和吆喝;但也有人說那應是一張藍圖,未來各地的遊艇將會駛來路環,看看發展的路軌已經接通了這座海島。

每個人都有一個關於路環的故事,但不論話語之間或晴或雨,路環依舊佇立在島城之南,靜好如昔。儘管年老的人不懂得科技和經濟,但還是向神明祈求,保佑在外打拼的可以風調雨和,魚蝦大汛;年輕的人不懂得燒衣和拜神,然而卻知道有空就該回到村裡,好讓守著在門前的老人可以泛起笑容。

路環居民接到節慶彩球相當興奮。<圖片來源:匯澳傳媒RECAP853>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譚公誕,都是路環的盛事,眾路環地方社團合辦「路環巡禮」慶典。屋內的人走到街上,在外的人回到村裡,長的和幼的,窮的和富的,在這天都會聚在一起感謝天賜的平安。在神明照看下長大的孩子,都懂得家的道理,這種純樸的情感在對岸愈發變得面目全非的今天,更顯得彌足珍貴。

譚公廟裡說譚公

當利瑪竇還在聖保祿學院手執《孟子》牙牙學語時,以漁樵為生的路環村民就已經過著和上世紀相去不遠的簡樸生活,虔誠地敬拜著今天依然佑人平安的天后。然而即使路環立有供奉媽祖的廟宇,但要數香火最盛者,卻是位於十月初五馬路盡頭處,向海而立的譚公廟。

譚公誕的香火十分鼎盛。<圖片來源:匯澳傳媒RECAP853>

有關於譚公的各種傳說,可以追溯至元代。據說譚公原名譚德,是廣東省惠東人,自小已經修煉得道,並13歲時在家鄉的九龍峰脫世昇天,爾後又經常顯靈助人,平濤伏波,驅疾去病,是以逐漸立廟供奉,繼而成為了漁民眾多的海廊信仰的其中之一,而由於譚公以舞勺之年去世,因此不少譚公像都被雕刻成孩童形象。

至於路環的譚公廟,則是源自於一戶惠東人家,傳說該戶人家因事乘船逃難來澳,然而卻在將抵路環之時遇上猛烈風暴,於是取出譚公聖像祈求保佑,果然最終著陸得救,該戶人家灘上在回頭一望,只見包括自己的小舟在內,岸邊所有的船艇都被風暴摧毀,方知譚公神力之強,於是在原地立廟供奉,成為今天的海岸處的譚公廟。

譚公廟現景。<攝:古Sir>

路環巡禮 新舊交融

隨著譚公廟的建立,譚公的信仰亦在路環流行起來,最遲在上世紀20年代,四月初八的譚公誕就已成為路環村民的大型節慶。

在這一天,村民爭相到譚公廟叩福上香,並以手撫摸鎮廟龍骨,以祈求福運連連,闔家平安;除此以外,村民致以舞龍舞獅來開路,在廟裡請出譚公的聖像來巡遊,所過之處,村民無不歡騰;在巡遊以後,村民還會準備燒肉和盆菜為食,並請來戲班為譚公和村民演出神功戲,極盡一日歡娛。

譚公誕神功戲。<圖片來源:匯澳傳媒RECAP853>

儘管譚公誕是傳統節慶,然而它的活動內容卻沒有因此墨守成規,反而在數代村民的共同塑造下得以不斷擴充。在80年代以後,有路環的食肆將祈福燒肉,夾在新鮮出爐的豬仔包中向村民派發,稱為「開心包」;並且號召路環的各商號參與巡遊;近年更加入義賣傳統小食、古村導賞、啤酒競飲等元素,令譚公誕逐漸演變成「光輝路環四月八」,後統稱為「路環巡禮」,今天嘉年華式的大型慶典。除了本地村民以外,每年更會吸引大批澳門市民,甚至有海外遊客慕名而來,一同參與,分享喜悅。

「路環巡禮」會景巡遊隊伍。<圖片來源:匯澳傳媒RECAP853>


將祈福燒肉夾在豬仔包內的「開心包」。<圖片來源:匯澳傳媒RECAP853>

時代更迭呈新姿

澳門原本只是南國濱浦的一座彈丸邊城,然而在時代的推移下,今天已經蛻變成五步一樓的國際都會,隨著澳門歷史城區成為世遺,以及在「打造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大背景下,各種原來各成一隅的傳統民間宗教慶典,都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意義。

<圖片來源:網絡圖片>

譚公誕作為路環一方的傳統節慶,具有濃厚的本土色彩,而且居民熱誠好客,加上傳承者擁有兼容並蓄的態度,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同時不斷揉合貼近大眾的活動內容,使譚公誕具備發展文化旅遊及社區旅遊的重要價值。因此之故,近年的譚公誕已交由當地的居民組織舉辦,並獲政府支持協作,未來可望優化成適合市民和遊客參與的節慶活動。

2016年「路環巡禮」開幕,多位政府官員出席。<圖片來源:匯澳傳媒RECAP853>

然而,保育與發展永遠是爭論不休的話題,即使在遊艇碼頭的計劃尚未開展的今天,已經有若干社會聲音對開發路環的旅遊業有所保留。然而正如譚公誕這傳統節慶,只要經過適當的潤色和包裝,亦能起到對內凝聚活力,對外推廣路環的強大作用。

「路環巡禮」這一類具有濃厚本土色彩的節慶活動,對於外國遊客甚有吸引力。<圖片來源:匯澳傳媒RECAP853>

畢竟土地和文化,都應當是為了改善,而非掣肘人的生活而存在,陳舊的規條無異於詛咒,刻板的觀念則等同於枷鎖。因此只要能符合時代的指向,以及當地居民的意願,相信發展與保育之間可以取得良好平衡,共同將路環明媚的風光和人情味告訴世界。

所以,有空的話,下週三5月3日(農曆四月初八)來路環一回吧!

<採編:Franky>

>>>>

熱文推薦

【藝文誌】路環巡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專題報道】新教材是好是壞? 澳門本土歷史教育的去向

【城事筆觸】清茗雅韻 緣說澳門三大茶樓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