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小吃里的成都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2017年|夏


成都最声名在外的,自然是小吃。


川菜的祖庭,却不以正宗川菜之类的名号行世;反而以小吃这样的小名堂扬名,委实有点让人想不通。就好像武林中的某个名门正派,江湖上说起来不是他们的剑法拳法,聊的却是他们的暗器、刀伤药这样的雕虫小技。

当你真正体会过了成都小吃,你才知道,小鬼就是能当家

遍地开花的小吃


到了成都,傻子才吃那些酒店里的早餐咧。以我的经验,根本不用问度娘,也不用在大众点评上搜搜搜。甭管你下榻哪里,百步之内必有小吃,味道还基本都靠谱。按图索骥地去吃什么老字号,恁地小看了成都。


出酒店左转转右转转,街巷中你很快就能碰到热气腾腾的小店,卖着不一样的吃食。我住通惠门附近的时候,出门右拐,一家不起眼的小吃店,大笼届里蒸着包子,试着尝了一个酱肉包,味道瞬间秒杀这些年吃过的各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大小包子们。



一碗清汤牛肉面,味道也过得去;吃完一抹嘴,还觉得不过瘾;走两步又遇到一家卖军屯锅盔的,各种馅,要了个牛肉馅的,油度刚刚好,焦酥刚刚好,腆着肚子啃下去了,要是没有之前的包子面条垫底,我还想来一个梅菜肉馅的。

 

接下来几天,也总有这样的偶遇。想吃不想吃地去街上逛逛,这家吃个抄手,那家来碗豇豆面,渴了吃个冰粉,口淡了有钵钵鸡,每回不带重样的,花式管饱。



那天在太古里附近的一条街道,本来是去找一家书店的,到了饭点才发现整条街都是小吃店,走进一家门口有小蒸笼的店,客客气气的年轻老板,简单的吃食,看得人味蕾就张开了,吃得心满意足。



在成都吃东西要记住了,别逮着一家就往死里塞,得悠着点,一家吃那么点拿手的玩意儿,集邮式的一家一家吃过去,这才不辜负成都这些层出不穷的食物。

 

这也就是在成都,不是武汉,也不是西安,更不是重庆。在武汉卖热干面的,一条街都是,家家也都配点小笼包;晚上宵个夜,去哪儿都是小龙虾,还死贵死贵。去西安,羊肉汤一统江湖,泡个馍就算交待了;重庆呢,早上吃小面,要宵夜了,哥子们合计半天,还是得往小面馆里钻,玩大点也就能弄个老火锅。成都不这样,成都花样太多。


吃的是诚意


成都小吃的卖相好。这个卖相不是说食物的外观,是说这些店家的风格。


店家基本上都是手艺人,且不说那些龙抄手、钟水饺、赖汤圆、韩包子、张氏夫妻肺片这类闯出了名号的;街面上普普通通的一家店,你只要坐下来都能吃到些像样的。没有手艺不开店,没有绝活糊弄不下去。成都这些做餐饮行当的,基本见不到那种系个围裙就把自己当厨师的主,对做食物,他们似有种天然的诚意在里头。



最可贵的是,一条街上做小吃的,很少有重样的。你整烤鱼,我弄牛杂,串串店也很少肩并肩的开,保准不会“撞味”。在那些餐饮集中的街区,你绝感受不到其他城市食街上拉客、抢客那股没出息的味道。他们好像以一窝蜂为耻,也顾不上那些机巧,不爱把心思花在做好吃的东西之外。埋头做吃的,食客自然来,感觉是一种集体性的态度。

自己体会

奎星楼街,是成都一家以文创和美食而出名的街道,二百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十几家餐饮店和排档,家家经营的吃食都不一样,顾客盈门但都整整齐齐的,不乱。这条街我来过几次,吃过几家店都各有特色。最后一次是在这家“厨师疯了”,做菜确实有脑洞,有创新但没乱来;辣椒的味道得想哭,店里自酿的弥猴桃酒,现在回忆起来还吧嗒嘴。



即使在宽窄巷子、锦里这样人声鼎沸的旅游景区里,小吃餐饮业也少见别的城市景区里那种“宰人第一、难吃第二”的现象。我在井巷子那家“市井生活”里,就吃过一顿性价比蛮高的川菜。虽然顾客排着长队,服务员也挺有耐心,水煮鱼、宫保鸡丁,红糖糍粑,味道都很到位,不是我们习惯了的那类苟且型景区餐饮。

1.

2.鸡丁

3.

真假川菜


最主要想说,在成都吃川菜,你会经常有种感觉,好像以前在各地吃到的都是假川菜。原来并不是每个菜都是红油,也并不是离了辣椒就做不成菜。川菜适应性太强,出蜀以后都会入乡随俗做调整,果然是这样。

 

成都的食物辣而不躁,有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致感。比之相邻不远的重庆那股子粗犷糙豪的江湖风味,成都的城市气质在食物上展现无遗,有股不事张扬的沉潜劲儿,又不流于柔媚。成都的吃食,适合不温不火地细嚼慢咽;不适合满头油汗地胡吃海喝。


在成都,也碰到过一些外来的餐饮,但是真不像其他城市那么庞杂。在这么多土著美食的宠溺之下,成都人对味道的接受门槛想来是很高;所以外来美食当不是猛龙不过江,没两把刷子真不能到成都踢馆。


去吃过一家网上评价不错的私房菜,名字好像叫“红墙记忆”,是一东北人开的;来到店里才发现,社会我大哥已经嗅不出多少东北味儿了,整个被成都给柔化成了细声慢语的多肉掌柜,店内怀旧风格的环境,走精致路线的菜式,稳。看老板那跑前忙后的殷勤劲,应该是费了不少心血才在这地界站稳脚跟。


还得说说成都人的吃相。成都的酒肆食摊,总是不缺人头攒动的食客,但是你会有个感觉,同样是呼朋引类,交杯换盏,在成都你很难看到那种熟悉的嘈杂场面,也热热呼呼的但是不闹腾。


曾经在地铁站里的小吃铺子里,看到几个成都妹子,身上的刺青说明这是伙时尚潮人,有个骠悍的居然把一只光脚搁在椅子上吃东西,这应该是最擅旁若无人破马张飞的族群了,但是人家就那样挤在二三个平方的格子铺里,安安静静间或轻言慢语地吃了一大堆名堂,乖得都像猫。吃就是吃,没那么多情绪要渲泄。骨子里的安逸和温和,是学不来的。



“少不入川”,这句俗语也不知听了多少年,一直不甚了了,后来才知道后面还接着一句“老不离蜀”。天府之国曾有的富庶繁华,历史上一定是极物质之丰盛,尽享乐之纷繁,山川风物美,美人温柔乡;难道就是怕少年人来了,被这些外面寻不到的舒适消磨了意志?

 

和着文头那首歌的节奏,你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体验体验大街小巷的小吃,就知道这“少不入川”想必是老吃货们说的话。自己吃得美滋滋的了,还想藏着掖着怕人知道,鸡贼不鸡贼啊。







大悦文旅


说旅行的事

浪无止境


长按二维码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