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银行•【爱莉说】冬至,父母在家炖好羊肉等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21 02:14:10


贵阳银行·【爱莉说】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

朗读:窦爱莉 

编辑:虞晨曦





诗词里的二十四节气


 冬至三候 

 蚯蚓 结;

 糜角 解;

 水泉 动。

转眼已是冬至。不知道,您是不是曾经注意到过这么一个小细节。在二十四节气之中,其实只有两个节气是我们现在格外重视的,甚至还会有些“小团圆”的节日气氛。这两个节气,其中一个是“清明”,而另一个就是“冬至”。“清明”是祭祀祖先的时节,也是现代中国社会中凝聚起家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被当作节日对待不足为奇。那么“冬至”呢?为什么一临近冬至,我们常常会接到父母的电话,说家里炖上了羊肉或是牛肉,又或是包上了饺子、馄饨,等着我们冬至这天回家吃饭。是什么原因,让冬至也会被一股节日的氛围所包裹呢?



清代有一首诗这样写到:“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清·徐士宏《吴中竹枝词》)。原来,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冬至”竟然曾经和“过年”一样重要。如果我们继续向前追溯,还会惊奇的发现,在3000年前的周代,我们的祖先曾把“冬至”视为一年的“岁首”,也就是“新年的开始”或是“元旦节”。虽然后来“岁首”的时间在不断变化,但从那时起,“冬至”的地位就变得很特殊。汉朝的时候,冬至这天,朝廷会正式放假,方便大家阖家欢聚、祭祀祖先、相互道贺。唐宋时代延续了这种习俗,“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文人记载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一如年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为了庆祝“冬至”,穷人哪怕借钱都要购买新衣服、置办美食,如同过年一样。可见“冬至”这个节气,意义非同寻常。 我们常说,中国的文化基因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里,“冬至”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吧,我们可以完全不知道“冬至”的这些历史来源,但一到“冬至”时节,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要回家,要和父母团聚,这就是“文化基因”不可抗拒的力量。“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在异乡冬至的夜晚思念家人,同时也相信家里人也在念叨着他,这种感情的迸发,并不是毫无来由。

孝老爱亲,是中国的文化传统。每到年节,人们总会用一定的仪式来进行表达和强化。那么冬至这天,和父母团聚的时候,我们又应该怎样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按照传统习俗,在冬至当天,孩子们应该向家中的长辈送上鞋袜“拜冬”,让老人做好保暖,以表达孝心。三国时代,曹植就在冬至这天给父亲曹操送上了七双精致的鞋子和若干罗袜,并附上《冬至献袜履表》表达自己对于传统的尊重和对父亲的关爱。宋代诗人也这样写到:“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宋·阮阅《减字木兰花·冬至》)。就要回家和父母团聚了,在享用父母给我们准备的美食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给他们带上一双厚实的鞋子、一双保暖的袜子或是一件温暖的衣物呢?爱,也是需要反馈和传递的。



“冬至日光白,始知阴气凝。寒江波浪冻,千里无平冰”(唐·孟郊《寒江吟》)。冬至的到来,意味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天气。古人认为,从冬至开始,每数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共计八十一天之后,春天便会重新降临大地。但是如何熬过这个无聊的漫漫寒冬,似乎是个问题。于是文人们弄出了一个“九九消寒图”,找出了“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按繁体字的笔划计算,这九个字,每字九画,正好八十一画,每天涂一笔,涂完这九个字,数九寒冬也就结束了。是不是感觉有点无聊?于是有人对“消寒图”进行了“升级”,描绘一枝有八十一个花瓣的素梅。从冬至那天开始,每天用胭脂涂一瓣,涂完了,也就杏花盛开,春回大地了。元代诗人杨允孚在涂完梅花之后,还写下了一首诗:“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杨允孚《滦京杂咏一百首·其六十九》)。




文人们创造的游戏风流高雅,却难免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被人淡忘。我相信,每到数九寒天,最能唤起我们每个人记忆的,一定还是那首儿时奶奶、外婆教给我们的《九九歌》。只是不知道,你是不是还能记得奶奶、外婆带我们吟诵时的样子:“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泼水不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耕牛把田犁”



贵阳银行?爱莉说?

 每周六,

   只在动静贵州,

      与你不见不散。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