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全球最大“克隆工厂” 未来的牛肉是克隆肉,你吃不吃?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每经记者 | 张雯——


导读:在您的食谱当中,是不是牛肉越来越多,猪肉越来越少了?未来,中国优质肉牛的供给缺口高达4000万头。为解决这一缺口,世界最大克隆工厂在天津落地,未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肉牛将从这里走出。克隆牛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食用安全不安全?肉质好不好?这家工厂的CEO将解答这些问题。



十多天前,一则有关天津将建世界最大“克隆工厂”,伦理、规模、盈利问题与项目批建、公众知情权问题,成为萦绕在“克隆工厂”上的迷雾。


事实上,在2014年9月份,博雅控股与黄禹锡所带领的韩国秀岩生命工学研究院合作,已在威海克隆出了首例藏獒。此后,商业化克隆的脚步加快了鼓点。




据中新社报道,天津开发区管委会近日与英科博雅基因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使全球最大“克隆工厂”落户天津滨海,将建成动物克隆实验室流水线、高标准的克隆动物中心、生物多样性基因资源库及科教展示中心等,从事优质工具犬、宠物犬、非人灵长类、优质肉牛、顶级赛马等动物的克隆业务,该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


“具体来说,是已经完成了内部大的装修与主要机械的安装,目前正在进行细部装修、安装”,谈及目前“克隆工厂”的进展,博雅控股集团CEO许晓椿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明年年中,将实现投入运营,而在明年年底、或者后年年初,将可实现克隆胚胎的出产”。


而当“克隆”这个原本更多出现在实验室中的名词与规模化的“工厂”联系在一起,:克隆肉牛能不能吃?安全性如何?伦理是怎样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话主导“克隆工厂”进程的许晓椿。


聚焦一

为何跟曝出论文丑闻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合作?


NBD:生物科学家黄禹锡曾被誉为韩国“克隆之父”,然而2005年的论文造假事件让其一跌而成“学术骗子”。为何选择跟这样一位话题人物合作?


许晓椿:2005年的事件,我感觉非常遗憾。而作为首席科学家,黄禹锡手下研究人员有200多人,团队很庞大,不管是下面哪个层面出了问题,他作为总工程师,要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负责人,黄禹锡已经付出了代价。我们对他的判断,不会因为这一个事,而否定他的一生。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从一个那么高的位置跌到尘埃,又再度获得认可的科学家都是罕见的,但黄禹锡教授做到了。他的克隆技术,使已经灭绝的郊狼再度归来。


NBD:与黄禹锡结识很久了吗?


许晓椿:我们认识了好几年,当初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从低谷稍微有了起色。


聚焦二

天津“克隆工厂”


NBD:天津“克隆工厂”将以什么业务为主要盈利手段?


许晓椿:主要通过克隆优质肉牛,联合下属牧场,形成产业链。


NBD:第一期是要做十万个克隆牛胚胎,还是要做十万头克隆牛?


许晓椿:十万个牛胚胎。


NBD:选择克隆牛作为盈利手段的逻辑是什么?


许晓椿:任何一个技术要成功,三个关键要素:技术的成熟性、合适的市场、以及资本。为什么现在建这个实验室,而不是16年前、19年前。现在的技术跟19年前的技术完全不一样了。


我先举个植物克隆的例子。今天中午,我吃了一盘沙拉,里面的蔬菜都是水培的,是克隆的。植物克隆现在如此普遍,20年前呢?




80年代,只有8-10种植物可以克隆,植物克隆技术进入市场,第一种植物是烟草。烟草是个大产业,又遇到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烟草被病毒侵染,产量、质量大降,那时植物克隆所能解决的问题就是从植物叶子顶尖拿一个未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出来,“哗”,无性繁殖,培养出一百万支、一亿支组培苗,“啪”,一下子由实验室技术变成了工业化应用,由此产生了很多全球知名的植物组培公司。


回到动物,上述例子核心是要有一个市场需求,才能推动这个技术的工业化应用。那么猪肉消费有这个需求吗?没有。我们来计算一下牛的消费市场。


你去火锅店点什么?点牛肉、羊肉。现在大部分人开始吃牛肉。牛肉的消费,中国过去几十年都是两位数增长,去年,中国一年屠宰690万吨,平均到每个人,消费量是5.25公斤,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未来5-10年,维持两位数字(百分比)增长,中国的牛肉屠宰量就变成1400万吨左右。但现在中国的肉牛围栏量是4000万头,翻一倍,就是8000万头。于是问题来了,中国肉牛品质很低,需要将现在的低端牛肉变成高端牛肉,未来十年之内优质肉牛的存栏量缺口是4000万头。那么在中国需要一个种群的质变。




我们在天津“克隆工厂”的首批投资是2亿元,如果这2亿元全部用来进口海外优质种牛,可以买1000头顶级的种牛,牛一年怀孕一次,一次9个月,明年,这1000头变成1500头,后年变成2200头,再后年变成3300头,再后年4800头,十年,差不多也就万把来头,能解决我们4000万的缺口吗?


而克隆技术,可以“啪”地一下,迅速形成种群规模,起始点就是十万头,我第二期开始,起始点是一百万头,就不是一千头的起始点了。


NBD:那您认为,只有克隆技术才是唯一可以快速解决这种优质肉牛需要的途径?


许晓椿:是的,只有克隆技术才是唯一可以快速解决这种问题的途径,要吃高端牛肉,这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我们也有这样的技术优势在里面。


聚焦三

知识产权问题


NBD: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用了很大的力量、很多的时间来培育优质肉牛,而您只需要买一块肉,就可以实现快速复制,您怎么看待这个有可能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


许晓椿:优质品种的交流是非常必须的,中国的优质苹果、水稻,被日本引进了,又培育出了更好的苹果、水稻,我们不可以引进优质品质的肉牛,形成我们的优质种群吗?


而通过克隆,可以迅速形成优质牛种群,提升中国产牛肉的质量,让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本该花高价进口的优质牛肉,我认为,yummy,非常好。


聚焦四

克隆牛肉安全性问题




NBD:您知道对于您构想的“克隆牛肉”现在都有哪些负面的说法吗?


许晓椿:知道,大家会问,克隆牛肉安全吗?法规允许吗?克隆牛是不是五条腿、三只眼,是不是活得更短,或者催熟长得更快?或者说,让老总先吃,老总吃完他家人吃,全公司吃。


这些都是对技术的不了解才会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所谓克隆,实际只是一种无性繁殖,从一个体细胞,培育成一个小小的胚胎,再植入母牛体内,经过正常的孕育,产下小牛,再养成成熟牛,它的组织结构、生育功能、寿命长度,与原本的天然的牛,是完全一致的。


我介绍下美国FDA过去15年持续跟踪形成的一个报告,因为美国是最早一批克隆牛进入市场的,早在1999年,美国FDA就开始了对克隆动物的安全性与社会影响,2006年发布第一版,总共15年的跟踪,如今总共形成一千多页的报告,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克隆动物本身无论从安全性、生理功能、寿命各方面,与天然生下的动物无差别,第二结论,克隆动物制品,包括牛肉、奶制品,与天然生下来的动物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别。基于这两个重要结论,事实上,你没有办法区分克隆牛和天然牛,也没有办法区分克隆牛产品与天然牛产品,所以第一FDA允许克隆牛上市,第二美国不需要给任何克隆产品贴标签。事实上,即使是找一个科学家来区分哪个是克隆的,哪个是天然的,这科学家也是无法区分的,这是美国FDA的结论。


除了美国,英国也对克隆牛羊猪做了一系列跟踪,得出了一个140页的研究报告,结论是一样的。在韩国,韩国作为全球六大牛肉主要消费国,因口蹄疫的威胁,恢复牛族群也是运用到了克隆技术。所以刚才两个结论,针对克隆牛、羊、猪的消费而言,是安全的。


说到“让老总先吃”这个问题,没有问题。我在美国,在韩国,我们都吃过了克隆牛的牛肉,我认为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牛肉。


NBD:但大家依然可能不接受,而你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必然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淘汰。


许晓椿:任何一个技术,太早就会变成“先烈”,太晚又丧失了机会,满大街都是了。


NBD:你不担心变成“先烈”吗?


许晓椿:在我们之前,已经倒了很多“先驱”。第一家克隆公司哪年成立的?克隆羊多利,1996年,第一家克隆公司成立了,用于克隆商业化,最后结果怎么样?那个公司死了,因为多利羊试验了277次,第228次才成功,你认为如果做一百次才成功一次,他具备这个商业化能力吗?


那么,一个技术什么时候具备商业化推广的时机呢?要纵观历史,并不是所有技术都一样。植物克隆技术60年代发明,80年代进入商业化应用,而进入广泛化使用,是2000年。我今天中午吃的沙拉全部是“克隆植物”,80年代的时候我们敢想这个东西能做成吗?80年代,只有几种植物可以进行克隆,烟草、马铃薯、豆类。


现在,我们动物克隆技术产业化的程度,与80年代植物克隆技术产业化的程度是类似的。科学只有跟市场、跟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价值。


NBD:您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原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是您父亲,他也是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教授,他怎么看待这个听起来很先锋、很科幻的“克隆工厂”的?


许晓椿:他说,必须是要将科学技术用于回报社会,做这件事情,必须对提高中国肉牛养殖业带来实际作用。


北大已经出了两个“屠夫”,第一个是北大“杀猪佬”陆步轩,第二个是养猪养到百亿身家的陈生,我父亲这样评价,“北大出来的怎么就不可以杀猪呢”?我呢,已经准备好要做“北大第三个屠夫”了,他们卖猪,我卖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